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資訊 4個月前 88166
55 0 0

今天跳圈戲說點國際圈以外的事情。

正如大劉的《三體》借科幻小說談瞭很多未來一樣,用“講故事”去隱喻中國古代的思想史,其實很早就有人做瞭。

那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

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多說一句,2017版這位黃蓉,在我看來很完美。

隻不過,金庸這人太聰明瞭,把故事寫得非常隱晦,很多人讀完,覺得這就是個武俠小說。

其實,金庸自己在該書中本來就提示過瞭:小說一開篇,就寫嶽飛將他的武穆遺書藏在某個地方,再寫瞭一些詩詞隱喻其地點,別人都看不懂,唯獨完顏洪烈看明白瞭。

這個暗示就再明顯不過瞭:

小說裡的嶽飛詩詞,讀來是詩詞,實則是藏寶圖;

《射雕》這本小說,讀來是小說,實則是個寓言。

金庸借這個寓言在暗示什麼呢?

這本小說成書於1959年,那正是一個文化亂世,金庸筆下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是在試圖總結和暗喻中國各傳統思想流派的特質和命運。

1

暗示最明顯的,“中神通”王重陽,他代表的是道傢。

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王重陽本名王喆,兩個名字裡都有“土”,因此他也對應這五行中的土。

我這樣說,不是因為王重陽的全真教是道教的一個支脈,歷史上的道教和道傢在思想上是有很大區別的。單靠這一個定位,我們無法說王重陽所說就代表瞭道傢。

真正讓人確信金庸有心做這個暗喻的,是小說中王重陽在拿到《九陰真經》之後做的事情:

在拿到這本武林絕學之後,王重陽看都沒看一眼,直接把它往自己打坐的蒲團底下一放,並要求全真教上下都不得修習其中的武功。這個做法一出之後,一下子天下就太平瞭。

很顯然,這就是在暗喻道傢治天下的思維:無為而治。

《九陰真經》是什麼?其實就是“治民術”。

在小說中,《九陰真經》是宋代一個叫“黃裳”的人所創。

喜歡跟讀者猜謎的金庸,因為太想讓讀者明白這個梗,罕見地直接用瞭諧音這種非常直白的暗示:

這個“黃裳”就是皇上,是朝廷,是官府。

《九陰真經》,就是皇帝老兒總結經驗想出來的那些“治民經略”。

中國封建時代的一整套統治體系,是在宋代才成型的,無論科舉、選官、任官,還是朝廷內部的君臣權力制衡,吸取歷代的經驗,宋代都已經玩得相當之好,其經驗確實堪稱一部“武林絕學”。

隻可惜這套中原的“治民術”在宋代以後就被強行打斷瞭,快馬彎刀打天下的大元帝國對這套體系的繼承非常粗陋。

所以小說中,九陰真經最終被封存到瞭“倚天劍”當中,直到元末天下重新大亂,才又重出江湖。

然而對於這樣一門“治民絕學”,道傢的觀點跟王重陽一樣:覺得這玩意兒非但不是寶物,反而是亂天下的禍源。

王重陽自己不學、也禁止自己門下的人學九陰真經,同樣的,正統道傢也從不思考什麼“治民”的問題。

道傢其實是中國式保守主義者,他們崇尚任法自然、無為而治、治大國如烹小鮮,說白瞭其實就是小政府,放任主義。相信把狗屁“治民術”丟一邊,啥都不管,老百姓自己就能把日子過好。

這種思想宛如王重陽的“先天功”,道法自然,是真正的武學之源。

現實也確實是如此,中國很多朝代,在政權建立之初,都會搞一段“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道傢主義社會實踐,這幾乎是所有大一統王朝積蓄“內力”的真正心法。

當然,王重陽還有一個師弟周伯通。

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金庸寫這個老頑童,估計是想暗喻道傢莊子那一派思想:放浪、任達,全憑一顆初心行事。“南帝”一燈大師曾評價周伯通,說他:“心中無名”。而無名無欲,恰恰是莊周式的道傢人物人生修行的至高追求。

莊子之所以能跟老子並稱,成為道傢之先賢,是因為他將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化用到瞭個人修行當中,在哲學上達到瞭更高的層次。《射雕》系列中的周伯通也是這麼一個人,他的武功也許不如其師兄王重陽,但在個人修行上,卻更接近那種“返璞歸真”的境界。

然而,正如王重陽早晚會死,《九陰真經》的魅力遲早會吸引其他武林群雄過來搶。

無為而治的道傢思想在歷代中國都隻鎮得住一時,鎮不住一世。一旦時機成熟,遲早要出現一個“大有為之君”,試圖利用積攢的國力,搞點事情。

這時,被道傢鎮住的“治民術”自然會被其他思想流派搶走、利用。

道傢衰落,紛爭的亂世由此開啟。

2

《射雕》裡搶《九陰真經》搶得最賣力的,是“西毒”歐陽鋒。而現實中,對“治民術”最追求的,是法傢。所以歐陽鋒暗喻的是法傢思想。

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歐陽鋒的鋒字裡有金,五行中的金也對應白色(白駝山)、西方。

歐陽鋒來自西方,而中國最早一個靠推行法傢思想強盛、統一的帝國,是某些人口中的“大秦”。

“東出”的歐陽鋒為瞭搶《九陰真經》不講道德、不顧底線、無所不用其極,是“五絕”當中唯一一個肯與大反派完顏洪烈合作的。

現實中的法傢也是很沒節操的一個思想流派。法傢從來不講什麼道德觀和人文關懷,為瞭幫統治者達到“治民”的效果,把理論發展得非常沒有底線,更從不考慮其所服務的君王有沒有統治的正義性。

《商君書》中公然聲稱:“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治民羞辱以刑,戰則戰。民畏死、事亂而戰,故兵農怠而國弱。”

簡單地說,法傢的思想核心,就是要求君主把民眾當成奴隸來對待。“一君而萬民”的理想,不過是一種普遍奴隸制。

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而在小說中,金庸給歐陽鋒安排瞭一個非常有趣的結局,他陰差陽錯得到瞭“改版”的《九陰真經》,“倒練神功”,結果反而神功大成,在華山論劍中成瞭“天下第一”。

但代價是他瘋瞭,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讓這個天下第一爭得毫無意義。

現實中的法傢,其最終落入的窘境是一樣的。

“治民術”和國傢強盛的最終目的,本來是為瞭讓民眾安居樂業。但法傢思想為瞭強求“治民”“強國”,反而得出瞭“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的主張,認為隻有把民眾都逼得苦哈哈的,國傢才能強盛。

一切治國思想的出發點,應當是實現最大多數人的生活幸福,如果不是為瞭追求人民的幸福,那麼一個國傢即便強盛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一點上,法傢是真的忘瞭初心,在“倒練神功”。

所以歷代法傢思想傢、酷吏,最終的下場往往都比歐陽鋒這個老毒物還慘,不是作法自斃、就是被“大有為之君”用過之後棄如敝履——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但法傢思想的那種冷酷無情、急功近利,對於中國文化精神的毒害,卻是長久留存的,比“老毒物”歐陽鋒的遺毒,何止狠上千萬倍。

而正如歐陽鋒是“天下第一”一樣,法傢也確實成瞭歷代王朝統禦民眾的真正心法,所謂“百代都行秦政法”,法傢確實是中國傳統各派思想中某種意義上的“天下第一”。

這真是一件很無奈的事情。

3

相比之下,北丐洪七公的隱喻比較難解,他代表的其實是儒傢。

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洪這個姓裡有三點水,七這個字的繁體柒,也有三點水,水在五行學說對應黑色、北方,也暗喻瞭孔子所說的“智者樂水”。

我初看《神雕》時,一度誤認為洪老幫主是道傢的隱逸支派的代表。因為他生性豁達,放蕩不拘。

但後來看到洪七公這段獨白:

“我老叫化一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義薄幸之輩。”

隻要是大奸大惡,人殺瞭就殺瞭。這麼勇於任事,當然是典型的儒傢思維。

套用這個思路回看,你會發現金庸在書中的暗示簡直不要太明顯,洪七公除瞭武功高超、行俠仗義,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吃,見到好吃的就走不動道。

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這顯然是在向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癖好致敬。

小說中,黃蓉說動洪七公收郭靖當徒弟的“誘餌”是給他做好吃的。

而在現實中,孔子的收徒學費就是“束脩”——肉幹。

說白瞭,這是倆吃貨高人,收徒弟的條件,就是必須給俺好吃的。

至少在寫《射雕》時,金庸對儒傢的評價很高,在小說中一開篇他就借丘處機之口把武林高手點評瞭個遍:

“黃藥師行為乖僻,雖然出自憤世嫉俗,心中實有難言之痛,但自行其是,從來不為旁人著想,我所不取。歐陽鋒作惡多端,那是不必說瞭。段皇爺慈和寬厚,若是君臨一方,原可造福百姓,可是他為瞭一己小小恩怨,就此遁世隱居,亦算不得大仁大勇之輩。隻有洪七公洪幫主行俠仗義,扶危濟困,我對他才佩服得五體投地。

行俠仗義、扶危濟困,洪七公顯然就是一個儒俠。

在小說中,洪七公所執掌的丐幫是天下第一大幫派,在現實中,儒傢也確實是在後世最為發揚光大的。

丐幫分為瞭趨炎附勢的“凈衣派”和特立獨行的“污衣派”兩派。

這是在隱喻儒傢後來分化出的“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兩支。

明代以後,程朱理學被官府收編,成為“凈衣”的廟堂之學。而更加自由、活潑的陽明心學,則更像是“污衣”,為中華文明保留瞭最後一點點靈性。

而從描述中可以看出,金庸其實是更傾向於更自由的心學而鄙視教條的理學的——凈衣派的那些長老,都帶有強烈的明清道學傢偽君子的氣質。

小說的主人公郭靖是洪七公的徒弟,洪七公傳給他的絕招“降龍十八掌”也是非常剛猛、中正的招數。而金庸對郭靖的人物定位,也是“儒俠”——脫胎自儒傢思想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其實就是他理想世界的“降龍十八掌”。

4

南帝一燈大師是佛傢的代表。這個比喻太過明顯,不用廢話太多。

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一燈大師的燈字帶火,火、南方、紅色,都是他的代表。

與道教跟道傢的關系不同,佛教與佛傢思想的關系是高度的二位一體,正如大理段王爺跟一燈大師,其實就是同一個人。

需要指出的是,金庸給一燈大師安排的身世,其實與佛祖釋迦牟尼有幾分相似:同樣為煩惱所困,放棄王位,同樣曾為脫離煩惱而苦修證道,成為一代大師,身邊還同樣跟瞭一批原本是其大臣的弟子。

在小說中,一燈大師的一陽指,本來是最能克制西毒歐陽鋒的絕招(也應對火克金),但一燈沒怎麼用它打過人,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他給人治傷。

在金庸看來,佛傢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佛教自帶的超越世俗的終極關懷,其理想是普渡世人。

這種理想,從理論上說有希望能夠解法傢專制苛政的毒,丘處機所謂“若是君臨一方,原可造福百姓”

但在現實中,正如一燈大師無心與群雄爭鋒一樣,佛教思想最終沒有機緣成為中國各派思想中的統禦力量。

中國從來沒有形成西方那般的宗教社會,佛教在中國一直被壓制在中下層社會,僅僅成為下層民眾撫慰其精神創傷的安慰劑——正如黃蓉危難時要找一燈大師治傷。

5

黃藥師,這個人最難說。中國真正成思想體系的理論“大宗”,隻有儒墨道法釋這五傢,以這五傢對應五絕,我很想說黃藥師應該代表瞭墨傢,但小說中似乎又不是這樣。

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黃藥師,名字裡兩個字都帶草字頭,他的妻子馮蘅、女兒黃蓉也都字中有草木,暗示瞭五行中的東方、青色、屬木。

的確,如果強行把黃藥師與墨傢進行比擬,倒也可以找出很多相似之處。

比如桃花島上的機關術,相傳就是墨傢最拿手的。

而在先秦諸子百傢中,墨傢是唯一對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學感點興趣的一傢。而黃藥師這人,也是武俠世界中難得的“物理大師”,你看他女兒黃蓉在落霞島上是怎麼坑歐陽克的,什麼杠桿原理、輪軸原理、浮力定律,基本能用的都用上瞭。

而黃藥師與梅超風等一眾弟子的關系,與其說像師徒,倒不如說更像墨傢的“鉅子”與門徒之間的關系。

墨子在設計他的團隊時,就是要求門徒對鉅子保持無限的忠誠和絕對的服從,鉅子一聲令下,門徒們必須“赴湯蹈火,死不旋踵”。黃藥師的弟子對他保持的,就是這樣一種宗教式的忠誠。

而黃藥師愛鉆牛角尖、把儒傢禮法看成狗屁的性格,也確實跟墨子有幾分類似。

不過,與墨子崇尚“兼愛”“非攻”不同,黃藥師的性格是極端自我、自傲的。如果硬要比擬的話,他倒更像是“一毛不拔”的楊朱。那似乎又是墨子的反面。

不過這些都無妨,因為正如黃藥師雖然武功深厚卻隱居桃花島不出山一樣,在中國先秦“儒墨道法”這四大顯學流派當中,墨傢是唯一一個迅速在主流思想中銷聲匿跡的。

墨傢的銷聲匿跡,就是因為它跟黃老邪一樣“性格古怪”——它的思想特質與中國其他流派的思想都格格不入,別人無法理解它、它也無法理解別人。

也許金庸想用黃藥師代表的,是包括後世墨傢思想繼承者在內的一切隱士,這些人學瞭一堆奇門異術,但看著其他各派人士打成一鍋粥,卻不下場,隱居起來自得其樂。

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絕”在《射雕》的武俠世界裡為瞭《九陰真經》而激鬥。

墨、法、釋、儒、道,這五大思想在中國的歷史上,為瞭如何治國治民而爭吵不休。

但是,金庸寫到,所有這些江湖裡的激鬥,在另一種歷史大勢面前,都將面臨一個猝然的落幕與終結。

在北方,一位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已經橫空出世,他要一統天下,改天換地。

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蒙古人的快馬彎刀、強弓利箭,是一套完全不同於中原武林的武學邏輯,那是一種更兇狠、更野蠻、也更加勢不可擋的末日浪潮。

對於整個中原武林來說,這將是一場“終焉之戰”。

而作者金庸,給這個亂世安排瞭一個溫情脈脈的結局。他說,將有這樣一個大俠橫空出世:他以儒傢為本,自佛傢得救,以道傢為友,與法傢為敵,兼收墨傢之機巧,試圖匡扶世道。

而在小說的結尾,這位大俠明白,自己傾盡畢生所學,也救不瞭天下,但至少還想“救一城百姓”,於是策馬去瞭襄陽。

但這座城市,在“大汗”的兵鋒前,能因為這個“大俠”的存在多支撐多久?

主人公不知道。但我們知道,作者在書中算得也非常清楚——從郭靖到他兒子郭破虜,也就兩代人、三四十年的時間。

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批判的武器,抵不過武器的批判,大俠打不過大汗,這總是歷史的必然。

所以,襄陽終究會被大元所攻克,這樣的大勢無法被一個人所阻擋。無論他是有儒生氣的俠客,還是做著俠客夢的儒生,也無論他是否真的習得瞭各門各派的武林絕學。

《射雕》,一個暗喻瞭中國古代思想相爭與結局的童話。

本文首發“海邊的西塞羅”,作者授權推送

版權聲明:88166 發表於 2024年5月11日 pm9:14。
轉載請注明:戲說射雕英雄傳,它究竟講瞭什麼? | 88166 台灣網站導航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