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瞭解一位歷史名人-​丁汝昌

資訊 4個月前 88166
45 0 0

每天瞭解一位歷史名人-​丁汝昌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原名丁先達,字禹亭,號次章,安徽廬江縣石頭鎮人。清朝晚期將領,官至北洋水師提督。

丁汝昌早年曾參加太平軍,隨隊歸順湘軍。不久,隸屬李鴻章淮軍,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官至記名提督。光緒五年(1879年),李鴻章調入北洋水師。光緒七年(1881年),統率200名北洋水師官兵趕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丁汝昌指揮北洋水師與日軍展開大東溝海戰,後艦隊退保威海衛。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抗擊日軍圍攻。未得上峰命令,無奈港內待援,最後在彈盡糧絕、援軍未至的情況下,拒絕日軍將領伊東祐亨勸降,服食鴉片自盡以謝國人。宣統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人物評價:

《清史稿》:甲午之役,海陸軍盡覆,辱莫大焉。汝昌雖有罪,而能以一死報國,尚知畏法。汝貴、志超喪師失地,遺臭鄰邦,靦然求活,終不免於國典,何其不知恥哉?

劉體仁:丁汝昌夙將騎兵,以統海師,朝廷用人,自為失當。汝昌屢受督責,欲戰,自知不敵,惟求一死塞責。大東溝之役,倉卒應敵,不知學理,立定遠望臺之上,致被震仆;反謂日炮擊毀,傾覆受傷。朝臣不知機械之學,無從指駁。外人見之,無不匿笑。然汝昌見危授命,較之臨陣脫逃之方伯謙、服毒呼救之劉步蟾,高之奚止一等,於以知舊道德,猶勝於新知識。

丁一平:丁汝昌這種以國傢、民族大義為重,忍辱負重,最後時刻盡節以終的崇高品格和愛國精神難能可貴。這一切不應否定,也不容否定。歷史應當還丁汝昌這個甲午戰爭最大的悲劇人物以公正。

相關爭議:

丁汝昌戰後長期背負罪責,至今仍爭議不斷,有很多不實之辭應當加以澄清。指責丁汝昌的不實之辭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說丁汝昌能力不強、指揮無方。這主要是指他不懂海軍專業,領導管理能力不強,造成艦隊管理不善。另外,有人認為丁汝昌擔任北洋艦隊提督,完全是李鴻章“任人唯親”的結果。

誠然,丁汝昌出身淮軍,並非海軍,專業知識不及留洋培訓將領。但北洋艦隊的重要性決定瞭提督一職在李鴻章心中的分量,他不可能不用自己人,也不可能不用“能人”,不用自己人不足以控制這支艦隊,不用能人不足以駕馭這支艦隊。

與北洋艦隊科班出身將領相比,丁汝昌是資歷最深、作戰經驗最豐富、戰功最多的將領。行內人都知道,創建一支新軍與接手一支老部隊完全不是一回事,作為統領艦隊的提督,能夠在較短的時間裡使艦隊成軍,並投入作戰,其責任、壓力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實際上,丁汝昌很早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一直在努力學習近代海軍知識。從他留下的大量親筆文件可以看出,他海軍專業術語熟練,表達準確,相當熟悉艦隊業務,具體到上午操炮、下午操槍、逐日輪流打靶的訓練安排,甚至艦船修理舊洞的數量他都親自抓落實。

某次,運抵軍中的煤炭短少10噸,丁汝昌硬是5次追討,直至補齊,從中可以看出丁汝昌對艦隊建設付出瞭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二說丁汝昌“怯戰”,消極保船,貽誤戰機。這一指責實際上是朝廷大員推卸責任、尋找戰敗替罪羊之舉。

甲午戰爭中,丁汝昌幾乎參加瞭北洋艦隊除豐島海戰外所有的戰鬥和重大行動,黃海海戰中,他負傷後還不肯進艙,仍坐在甲板上激勵將士。而在抗敵過程中,丁汝昌時常遭受無端指責及處分。

他有許多機會推諉卸責脫離戰場,但他從未這樣做,有些甚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頂著來自朝廷的問罪、處分和言官們如潮的聲討、謾罵,抱定必死決心,忍辱負重堅守指揮崗位,直至自殺殉國。

丁汝昌在指揮上深受李鴻章“保船制敵”消極防禦方針的束縛,但他僅是這一方針的執行者。將“怯戰”、消極保船和貽誤戰機的帽子扣在他頭上,顯然有失公正。

三說丁汝昌是主要的投降派,是失敗的禍首。這是當時光緒帝和一些朝臣為推卸戰敗責任對丁汝昌的指責,什麼丁汝昌“一貫畏怯避戰”,“旅順危急,率兵艦望風先逃”等,

現代還有人提出他是“先降後死”,稱他自殺不是“以死報國”,而是自知罪責重大,以死卸責,以免傢族遭到誅罰。

在艦隊陷入絕境之際,日軍將勸降書送至丁汝昌手中,威逼利誘他投降,丁汝昌斬釘截鐵表示“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臣職!”在威海保衛戰中,丁汝昌以北洋艦隊殘餘兵力多次擊退優勢日軍的猛烈進攻。“定遠”遭襲時,他正在艦上與諸將議事;“靖遠”中彈時,丁汝昌正在艦上督戰,並意欲隨艦俱沉。僅用“以死卸責,以免傢族遭到誅罰”來解釋原因,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

版權聲明:88166 發表於 2024年5月12日 am10:15。
轉載請注明:每天瞭解一位歷史名人-​丁汝昌 | 88166 台灣網站導航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