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的格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資訊 4個月前 88166
42 0 0

1994年,張勇在簡陽開瞭第一傢海底撈。當時的他,是火鍋界的三不知,分不清毛肚,不會炒火鍋底料。

他的想法很簡單,隻要好好服務讓客人吃得開心,他們就會常來。

有一天,一位下鄉的幹部回到簡陽,來到瞭海底撈吃火鍋。張勇看他皮鞋很臟,便讓身邊的服務員過去幫他擦擦鞋。

這個舉動讓幹部很感動,並成為瞭這裡的常客。

從那以後,免費擦鞋也成為瞭海底撈的常規服務。

為瞭讓全國各地的服務都統一標準,張勇後來特意做瞭一個員工手冊,手冊強調,看到戴眼鏡的客人一定要給眼鏡佈;看到有手機的客人,一定要給手機套;看到客人茶水低於一半,一定要倒水……

如果服務員漏掉一個,就要扣0.5分,這些分數直接與工資掛鉤。

但沒想到的是,客人不想喝水瞭,員工必須要倒;客人不想用手機套,員工悄悄偷過來也要給人傢套上,套不上就是0.5分沒有瞭。

這讓張勇哭笑不得。

海底撈的格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後來,他把所有的服務要求都取消瞭,隻考核一個KPI那就是翻臺率。

你這個店位置好,每天必須翻5臺,你這個位置差一點,每天至少翻3臺;隻考核翻臺率的好處很明顯,能夠直接預判到每一天的收入,KPI設置得好,就是穩賺不賠。

但後來,又出問題瞭。

一次,張勇聽到客人吐槽,四川火鍋在北京有多厲害,排隊3小時不說,預定的座位遲到幾分鐘就會失效。

張勇連忙找到店員問這是怎麼回事,原來大傢都在一味地追求翻臺率,遲到就會影響翻臺率。

但這對客人的消費體驗大打折扣。要是我某一天請大客戶去吃海底撈,遲到5分鐘被告知隻能排隊等,你說我得多大的火氣?

後來,張勇在2017年中國綠公司年會中談到,每一個KPI指標背後,都有一個復仇的女神在某個地方等著你。

最後怎麼辦,去他媽的KPI。

到最後,張勇不再設置KPI,而是隻考核顧客滿意度。他安排瞭1800多名神秘顧客,每個季度到每傢店試吃體驗,然後給門店評分。

海底撈的格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評分為A的,表示優秀,門店全員會有獎勵,店長還可以申請新開門店。

評級為B的,表示合格,就呆在那兒不動就是瞭。

評級為C的,那就不行瞭,總部會安排教練團隊到門店進行培訓,如果半年之內有所提升,就沒事兒瞭,如果1年之內又出現C,那就要淘汰。

這個評分機制,讓所有門店都神經緊繃。他們不知道神秘顧客哪一天會來,也不知道他們坐在哪一桌。

每一次抬頭一望,感覺每個人都是神秘顧客。這樣一來,所有人都不敢放松,需要認真對待每一個人。

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也在這一刻覺醒。

你看,到最後,海底撈直接強調的其實不再是服務,而是用一種機制調動人的積極性。

人是商業世界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人也是你最確定的商業模式因素,隻有把人管理好,企業的經營也就隨機而動。

海底撈如何管理人?

這背後是一套名為AMO的理論。這是2000年才成型的人力資源模型,大致講的是,企業要想實現一定的業績,就要賦予員工是三個因素:

第一是能力,員工能不能搞定它

第二是動力,員工願不願意去搞它

第三是機會,公司有沒有給員工施展的平臺

海底撈的格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我們首先看能力。

海底撈的員工能力,基本靠培訓機制。

他們有一個專門的教練組織,會通過巡店的方式,系統化地對門店進行培訓,包括員工晉升、績效評估、產品開發、工程、財務、人力。

而具體的一線培訓,就又回到瞭師徒制。

每一個新員工進入海底撈門店,門店店長就會成為他的師傅,在師傅培訓一段時間後,員工上崗,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進行落地培養。

師徒制其實是傳統餐飲行業的慣用模式。在重慶有一個小面館,夫妻二人經營,占地不足20平米,但他們一年純賺500萬。

他們的主要商業模式就是收徒弟。從河南河北黑龍江1000多個城市來這傢面館學藝,包吃包住學費2萬。

師傅教什麼呢?怎麼配佐料、怎麼撈面條之外,還有門店選址、桌位安排,人力招聘一條龍。

包教包會,離開師傅就能回老傢自己開一傢面館掙錢。

海底撈的格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在海底撈,師傅對徒弟的培養差不多,但更為系統。

一位新員工進入海底撈之後,師傅帶領一段時間會提名內部培訓,培訓考試通過之後就可以輪崗實踐。

在10個崗位輪崗實踐之後,師傅就會推薦他參加海底撈大學的培訓,這個培訓考試通過之後,就能夠成為大堂經理瞭。

大堂經理幹一段時間,就可以參加儲備店長的培訓,隻要考試合格就可以成為儲備店長。

接下來,隻需要自己所在門店季度評分達到A,徒弟就能夠和師傅一起申請開新店,而這個新店的店長就是徒弟。

整個流程看似不復雜,但一般而言都要花4年以上。

海底撈的格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通過師徒培養,員工能力有瞭,那就要看他願不願意去做瞭。海底撈又是怎麼提升員工動力的?

弗魯姆期望理論有一個公式,動力=期望值×效價。

每個人的期望值不一樣,有的人心比天高,有的人就像躺傢裡做咸魚。這一個板塊,外界基本無法打動個人,企業需要做的,就是在效價這因素上下功夫。

互聯網公司的效價一般不錯。一般老板都會說,好好幹,今年掙瞭錢,每個人都有年終獎,結果有一個遊戲團隊,被傳出瞭年終獎是10年的工資。

還有公司會說,好好幹,幹得好公司給期權。結果有一個小夥子拿到期權後,28歲財務自由退休瞭。

海底撈的格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海底撈的效價沒這麼高,但對比同行也不算低瞭。

首先是工資高於市場,有公寓有保姆。一般人都不敢信,2004年的時候,北京東四環黃金地段的高檔小區裡,其實住著70多個海底撈員工,那是海底撈花重金租下的。

在這些員工公寓裡,有專職保姆服務,煮飯洗衣疊被子,都不需要員工打理。

作為一個來自農村的服務員而言,已經算得上帝王級效價瞭。

另外,海底撈給員工的晉升通道很透明,新員工進入門店的那一刻就知道,不久的將來,他自己可能會成為海底撈的某一位副總裁。

最直接的動力,有一個計件工資。

餐飲行業有明顯峰谷效應,中午晚上最忙的時候,傳菜員可能忙都忙不過來,但出納會計門童可能並不那麼忙。

於是海底撈出瞭計件工資,不是傳菜員也可以在忙著時候傳菜,傳一次多少錢直接打入工資。

這樣一來,門店員工工資增加瞭30%,但數量減少瞭25%。

還有一個效價,很少人想到,海底撈把員工工資分成瞭兩份,一份發給員工,一份寄給父母。需要強調的是,不是直接打父母卡上,而是通過最方式的方式,用郵政匯錢。

每個月,海底撈員工的父母都會被村口廣播裡叫到,讓去郵政拿錢。

這種幸福感,當下許多白領的父母都沒有享受過。

海底撈最具效價的,應該就是師徒制的薪酬體系打造。

作為一個師傅,他的工資可以由兩種方式構成。

第一種很簡單,直接提自己門店的利潤,2.8%。

第二種有些復雜,師傅的工資是自己門店利潤的0.4%+徒弟門店利潤3.1%+徒孫門店利潤1.5%。

海底撈的格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想都不用多想,大多數師傅會選擇第二種。如果徒弟越多,徒孫就越多,師傅的工資也就越多瞭。一般而言,海底撈一個店長的年薪在600萬左右。

就算是自己開一傢火鍋店,賺到這一筆錢也不容易。

最後,海底撈殺手鐧一般的效價,那就是張勇畫瞭一張15年後的餅。

2020年4月末,50歲的張勇公佈退休計劃。

同日,海底撈也發佈自願公告,宣佈瞭公司采納領導人才選拔的計劃。

張勇表示,自己將在10-15年內完成退休,期間除施永宏、茍軼群、楊小麗外,海底撈全體員工都有機會參與接班人海選。

當然,這也包括傳菜小哥甚至門童。

每個人都可能是海底撈的接班人,這其中,袁華強是最好的案例。

1999年,袁華強進入海底撈西安一傢門店工作,最現實做傳菜員,然後是門童、會計。到2002年,袁華強就成為瞭簡陽總店的店長。

2004年,袁華強一個人奔赴鄭州,開瞭兩傢店,打開瞭鄭州市場。

當年他又到北京做大區經理,坐鎮海底撈的北京市場。

2007年,袁華強就在望京買瞭一套200平米的房子,2009年更是成為海底撈的董事。

10年時間,從傳菜員到董事,這個故事激勵著每一位海底撈的基層員工。

最後,有瞭能力有瞭動力,海底撈有沒有給到員工施展拳腳的機會?

這主要看賦能。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博士就曾在一本書中談到,未來的組織最主要的功能不是管理,而是賦能。

海底撈是怎麼賦能的?

海底撈總部隻管理四個關鍵環節:第一是食品安全,第二是采購,通過總部全球1000傢門店的規模去和上遊供應商合作,議價權要大得多;第三是IT,所有門店的ERP以及一些管理系統統一,第四是財務。

而一線門店可以進行所有獨立門店的處置權。一直以來,海底撈的放權賦能都是如此。90年代,海底撈在西安開門店時,店長就在張勇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用門店賺的錢買瞭一輛面包車,那也是海底撈整個公司第一輛車。

海底撈的格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總結來看,整個海底撈連鎖隻有4個層級,總部-教練-抱團小組-門店。

抱團小組值得一說,這是將究竟的8-15傢門店組成一個抱團小組,組長一般由門店中的師傅擔任。

這也是餐飲領域的慣用方式。我曾認識一個江湖菜館老板,他16歲到成都拜師學習,出師之後來到回到重慶開店。

整個重慶,這位老板有10多位師兄弟,以及一些師兄弟帶的徒弟,他們也都在這座城市做江湖菜館、火鍋館、美蛙魚頭。

平時,他們發現昆明某一傢參觀的裝潢值得學習,便組隊去看看,他們發現湖南的幹蘑菇質量可以,便各自報出需求量統一去管理。

疫情期間,針對閉店政策,他們還一起想方法,怎麼搞外賣怎麼做活動。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幾個師兄弟就成瞭抱團小組。

海底撈也是一樣,一個師傅帶著十幾個徒弟抱團,共同應對當地具體的經營問題和政策問題。

這一整套的組織系統的搭建,才支撐起瞭全球1000多傢海底撈門店經營增長。

回到我們討論的服務上。從黃金圈法則來看,服務背後其實是評分ABC的執行機制,而機制背後其實是一套完整的組織系統。

這才是學會海底撈的關鍵。

海底撈的格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但也會有人問,現在海底撈的服務還值得學習嗎?生日祝福是大型社死現場,變態服務、過度服務的質疑聲不斷。

這背後其實是消費人群變化的問題。

當下90後00後成為主力消費群體,他們對於服務的要求可能遠不同於父輩。但對待他們的服務和相應的評分機制,目前海底撈幾乎還是和父輩評價一樣。

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瞭。

但隻要這個組織系統和執行機制還在,表面的服務現象就是靈活的。這段時間,媒體拔出瞭海底撈的神秘顧客招募APP洞見者,通過對更廣人群的招募體驗,門店的服務也將會慢慢轉變。

海底撈需要時間。

到最後,我還有一點對AMO理論的新思考。這是北航武欣博士提出的一個模型,我們發現,在之前半個小時的分析中,我們對於看中瞭制度杠桿,而忽視瞭軟環境。

但軟環境對於員工的意願度影響巨大。

海底撈的格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之前張勇在門店看到一個積極性很高的小夥子,擦桌子抹玻璃都走在最前面,大有袁華強當年的幹勁。

但過幾天後,張勇再到這個門店時,小夥子卻離職瞭。

原來門店前臺有個漂亮的小妹妹,每一個小夥子努力工作時,小妹妹都會說,別在我面前表現,我已經有男朋友瞭。

那麼,小夥子的離職是因為這個小妹妹不喜歡他,還是被人誤解呢?

我們無從知曉。唯一知道的是,企業內部的軟環境,讓張勇丟掉瞭一個好員工。

那我們該如何去營造這樣的軟環境?更多是企業文化價值觀的塑造。

每天張勇在門口大喊雙手改變命運,師傅向徒弟灌輸雙手改變命運,徒弟再向徒弟灌輸,價值觀的傳承,師徒制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之前曾有一段時間,海底撈有過招聘本科畢業生直接成為大堂經理、成為儲備店長的時候,但很快就算瞭。

這些空降來的門店高管,價值觀不統一,做出服務方式大多是耍小聰明。

好,最後還有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關於海底撈美甲。在小紅書上,關於海底撈美甲的筆記超過瞭5萬篇,這個數據在整個小紅書美甲筆記中占比1.5%。

如果這能一定程度上代表市場份額,那麼海底撈成立一個美甲品牌,就能夠直接成為行業前三。

但如果一傢美甲品牌悄悄去學會瞭海底撈美甲,他在這個行業的地位又會有怎樣的變化?

第二個是海底撈免單。

之前有一個餐飲老板去海底撈偷師,覺得海底撈員工可以免單確實很大膽。畢竟,在這個環節中飽私囊的可能性很大。

在那之前,這個老板曾讓自己年薪30萬的後廚師傅幫自己搞瞭一次采購,結果就那麼一次,師傅就拿瞭1萬的回扣。

大傢再想下,這到底是人品的問題,還是機制的問題?

版權聲明:88166 發表於 2024年5月12日 am10:18。
轉載請注明:海底撈的格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 88166 台灣網站導航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