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普通話的時代,學習方言還有什麼意義?

資訊 4個月前 88166
39 0 0

現在學習方言還有意義嗎?

不曾想昨天一篇呼籲學習方言的微頭條引來眾多爭議。

人人都說普通話的時代,學習方言還有什麼意義?

有人說,人人都說普通話,為什麼倒行逆施,偏要學習方言?

還有人說,如今學習方言除瞭增加溝通成本,毫無意義。

語言本就是交流的工具,為瞭提高溝通的效率,我們不僅需要學習,而且必須學習普通話。國傢正推行普通話,這是不可撼動的主流。我也倡導從娃娃抓起,學好普通話。

但是,在學好普通話的同時,不能完全拋棄方言。

方言真的毫無意義嗎?我想不是的。

方言承載瞭一個地區的文化,它是語言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古漢語文化的載體。

這也是我認為學習方言最大的意義。

薑昆在春晚的相聲《歡樂方言》中提到一個例子“轉左”“轉右”,這是古漢語常用句式之一——狀語後置。當我們看文言文時,如果不適當瞭解古漢語的語法習慣,單純從普通話的角度來看,理解起來,可能就有點困難。

人人都說普通話的時代,學習方言還有什麼意義?

普通話是“向左轉”“向右轉”,語法習慣是狀語前置。按照普通話的語法習慣,也不容易理解狀語後置。

粵方言保留瞭文言文中狀語後置的用法,若從粵方言的角度來解釋,就容易理解瞭。粵方言保留瞭古漢語狀語後置的語法習慣,原來古人就是這樣說的,狀語後置就是他們原來正常的語序。

從方言的角度來解釋為什麼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狀語後置句,是不是就容易理解瞭?這是方言在語法方面對學習文言文的幫助,語音上也能解決很多問題。

最簡單的例子,為什麼有的人認為“斜”若在詩歌中處於韻腳位置,要讀作“xia”?就是因為古音如此,這樣讀能符合古詩押韻的要求。按照現在的讀音“xie”讀起來,是不押韻的。像《春江花月夜》: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傢。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句中“斜”與“傢”押韻,要讀作“xia”。至今某些地區的方言,讀音還是“xia”。

再如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傢。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詩中“斜”與“傢”“花”本應是押韻的,但按照普通話來理解,看不出押韻。

當然,並不是要求孩子們一定要按照古音去讀。語音的流變很正常,規范使用普通話,用普通話去教、去讀,完全可以。

隻是我們要明白,為什麼如今的很多詩歌不押韻瞭。不是詩歌不符合要求,而是因為語音發生瞭變化。

孩子有疑問的時候,我們也能做出合理的解釋。

語言是變化的,語音的變化最大。學習普通話,語音的幹擾也很大。你一張口,別人就聽出來你是東北人還是廣東人,是四川人還是上海人。

為瞭避免語音的幹擾,在傢裡也丟掉瞭方言,人人盡說普通話,是不是少點什麼?

方言也是傢鄉的寄托啊。它也承載瞭對故鄉的眷戀。

希望下一代能說好普通話,也能懂點方言。

困難在於,小孩子很難既學好規范的普通話,又能懂得方言的意義。這其中如何均衡,還需要多方思考,協同參與。

版權聲明:88166 發表於 2024年5月12日 pm12:24。
轉載請注明:人人都說普通話的時代,學習方言還有什麼意義? | 88166 台灣網站導航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