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10萬人用10年,靠雙手造出第八大奇跡

資訊 4個月前 88166
44 0 0

公元前256年,一對父子來到成都平原。當時的成都平原銜接岷江。由於地上懸河的特殊地勢,每當岷江洪水肆虐,成都平原便是一片汪洋;而一旦旱災來襲,大片田地卻隻能顆粒無收。這對父子下定決心要根治岷江水患,改善川西地區的農業,於是開始瞭水利工程的修建。而這項造福瞭廣大成都百姓的工程就是如今著名的都江堰。無獨有偶,1960年2月,在河南省林州縣,有那麼一群人,僅靠自己的雙手便創造出瞭愚公移山般的奇跡-紅旗渠。

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10萬人用10年,靠雙手造出第八大奇跡

在中國,其實有兩種長城-一種是由石塊加夯土磚砌而成的萬裡長城,而另一種就是林縣人民用水泥和炸藥劈山導河,耗時10年修建的紅旗渠。紅旗渠,又被叫做“人工天河”。因為它修在懸崖峭壁上,當河水從高處一湧而下,從遠處看上去就如同懸掛在人間的天河而得此名。

紅旗渠竣工通水以後,引起瞭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表揚。上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外國友人的時候,也曾無比自豪地說道:”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如此評價在後來也被國際友人親自認可瞭。

1947年,當時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陪同贊比亞總統卡翁達來到紅旗渠參觀。懸崖峭壁,逶迤不絕。經過青年洞的時候,由於道路的陡峭,卡翁達隻好讓人抬著前行。看見如此壯觀的景象後,這位總統也由衷地贊嘆:“太偉大瞭!感謝毛主席和周總理為我安排瞭這麼好的參觀項目,我建議所有的發展中國傢都來看看你們的紅旗渠!而遊歷各國,早已見過世界七大奇跡的迪曼先生也曾感慨道這個造福人民的紅旗渠應列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而紅旗渠究竟有什麼魔力能讓看過的人都如此動容呢?這就得從修建紅旗渠背後的十年往事說起瞭。

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10萬人用10年,靠雙手造出第八大奇跡

對於生活在中國社會特色主義新時代,基本上傢傢水電不愁的我們來說,可能很難想象,在上世紀20年代在河南林縣,竟有大批村民常年翻山越嶺,跑到離村莊幾十裡外的地方隻為挑上一擔水。有人就納悶瞭,難道他們的村子裡沒有挖水井,建水庫嗎?

和都江堰的修建原因類似的是,林縣在地勢上也十分特殊。林縣位於河南,河北以及山西的交界處,四周群山林立,溝壑縱橫,西邊的太行山以及北邊的濁漳河把這個盆地緊緊包裹。但是,不同於成都平原的地上懸河,林縣顯然沒有那麼幸運瞭。由於盆地自西向東地傾斜,加上河水徑流普遍不大,林縣常年都無法蓄水。

既然地上沒有,那就隻能指望地下瞭。很不幸的是,石灰巖在這片土地上分佈密集。而正是因為這些石灰巖的存在,地表無法形成隔水層,使得林縣的地下水資源異常匱乏。眾所周知,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一旦田地沒有足夠水進行的灌溉,註定是顆粒無收的。於是,旱災不斷,蝗災又頻發的林縣,百姓甚至連飲水都成瞭問題。人民生活得異常艱難。

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由於嚴重缺水,林縣的斷水斷糧,很多村莊連一口水井都沒有。而有的地方雖然有水井,但是井深水淺,想要挑上一擔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於是,在那個時期,常常可以看見一個水井旁邊排滿瞭一個個水桶,即使大傢壓根就不知道自己究竟什麼時候才輪得自己接水。

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10萬人用10年,靠雙手造出第八大奇跡

辦法總是比困難多的。由於缺水,林縣開始向外地搬水。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林縣人民被派到外地挑水。他們一邊挑著扁擔和水桶,一邊趕著前方運水的騾子。幹活不分男女老少,在這條道路上,即使你遇見一個小孩肩上挑著水桶也不用感到稀奇。

而這種情況隨著新中國的解放得到瞭緩解。1949年,新中國成立,人民開始當傢作主,努力建設美好傢園。在黨的領導下,林縣人民開始興修水利,認真治理水土流失。一條條引水渠被挖通,水井水庫的數量不斷增多,本村的人再也不用跑到鄰村打水喝。截止到1959年底,林縣挖掘瞭天橋渠、英雄渠等46條引水渠道,開采的水井多達5652眼。

不用為水發愁的林縣在農業上也不甘落後。一畝畝梯田仿佛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林縣人民終於可以在荒蕪許久的耕田裡播種灌溉,期待著秋天的豐收。不僅如此,為瞭治理水土流失,百姓們紛紛在山上種起瞭樹木。據統計,當時林縣的植樹造林面積已達到瞭1.25萬畝,水土流失問題也得到瞭有效的緩解。

奈何天災人禍,1959年春天中國開始瞭三年困難時期。1959年也被認為是新中國成立10年來旱情最重的年份。缺乏降雨,加上蝗蟲肆虐,全國各地區的農田遭受大面積的自然災害,幾乎顆粒無收。這場天災讓全國的糧食都嚴重短缺,這也是建國以來新中國遇到的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10萬人用10年,靠雙手造出第八大奇跡

在地理上本來就不占優勢的河南林縣,果不其然,其農業和經濟均遭到瞭重創。饑餓,幹涸,這場災難仿佛陰霾般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壓得林縣人民喘不過氣。將近半年都不肯下雨的林縣,當初開墾的梯田早已變成荒地,水庫水井更是幹枯見底。喝不上水的人民,隻好重操舊業,開始翻山越嶺地挑水。

然而,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提議,林縣可以嘗試從山西引水,自己修建水渠。這個人就是後來紅旗渠的總設計師楊貴。

對啊,要想徹底改變林縣缺水的面貌,靠著祈禱天降大雨,自然蓄水或者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翻山越嶺去搬水是壓根行不通的。隻有跳出林縣地界,主動到外面尋找可靠水源才可能徹底解決林縣人祖祖輩輩的“吃水難”問題,實現用水自由。

楊貴身為當時林縣的縣委書記,自1954年來到這個縣城,積極參與瞭解放後開展的大規模水利建設,說出的話也是具有很大的信服力的。引漳入林的想法一被提出,馬上就得到瞭大批林縣人民的支持。但是,大傢也不由得發出疑問,為什麼要選擇從山西省的濁漳河引水呢?在這大旱饑荒的年代,國傢早已無力伸出援手。而想要完成這麼浩大的工程,他們自己真的能做到嗎?

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10萬人用10年,靠雙手造出第八大奇跡

接下來楊貴的一番話語讓他們仿佛吃瞭一顆定心丸,心裡熱情澎湃,更加堅定瞭動手挖渠的信念。原來,楊貴早就對林縣及其周圍的地勢做瞭細致的考察和調研。在他看來,山西省的濁漳河流經林縣境北,儲蓄的水資源極為豐富。從這條河引水入林,完全可以同時滿足兩地人民的用水需求。加上這條河流經林縣北部時經過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深山峽谷,利用這層高低落差也能實現自流灌溉,從而促進林縣的農業發展。

更讓人覺得天時地利人和的是,林縣前幾年剛進行過水利建設,積累瞭不少寶貴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手段,石匠、泥瓦匠、木匠等技術人才更是數不勝數。隻要林縣人民能夠團結協作,拿出鋼鐵一般的意志,定能為自己的傢園乃至子孫後代創造出一個奇跡。

或許是因為這位縣委書記真正想給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的決心讓人感動,或許是林縣縣委班子給大傢起到瞭定盤心、主心骨的作用,又或許是因為從小生在太行山腳下,不畏艱難、頑強執著,不怕犧牲的精神早就深入每一位林縣人民骨髓。在這工程技術和物質條件都十分落後的特殊時期,林縣人民說幹就幹,開始瞭為期10年的引漳入林工程。

1962年2月,敢想敢幹的勞動人民高喊著“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口號開始浩浩蕩蕩地向懸崖峭壁出發。他們沒有性別,沒有年齡,有的隻是滿腔的信念與決心。而在這10年修渠的歲月裡,不斷湧現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戰士。山路逶迤,一條條生命卻在此隕落。而在這些犧牲的英雄中,年齡最大的已有63歲,年齡最小的也僅有17歲。據統計,81位幹部和群眾就此獻出瞭自己寶貴的生命。

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10萬人用10年,靠雙手造出第八大奇跡

但是要想把漳河攔腰斬斷,逼水上山可不是一句簡單的“人定勝天”就能輕易概括出來的事情。光是一條寬8米,高4米3,長140華裡的紅旗渠總幹渠便得劈開老虎山等50多座山,鑿通42個山洞,架瞭幾十座橋梁才得以引入林縣分水嶺的。挖掘好瞭總幹渠後,林縣人民又修建瞭三條總長度為203華裡的幹渠。有瞭這三條幹渠,幹涸已久的林縣各地才得以通水。

為瞭真正做到“重新安排林縣河山”,創造一個能蓄水,能發電,工農業迅速發展的新山區,林縣人民不畏艱辛,搭建瞭出瞭一個配套工程。這個工程包含有481條總長度為1896華裡的支渠,電站多達14座,75個隧道被打通,架設的渡橋有91座,用於蓄水的水庫和池塘約有3000多個。從這些數字中,我們足以看出林縣人民背後付出瞭多少努力。而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個配套工程在後來也成功帶動瞭林縣的工農業發展。

修渠的工地上,林縣人民真正做到瞭風餐露宿,以天為被,以地為鋪。在這片荒山溝裡,下雨天就直接躲進山洞。夏夜襲來,一個席棚就足夠讓人酣然入睡。人人都是蓬頭垢面,人人都是衣服破舊,而每當成功鑿開一個山洞時,人人卻是笑臉如花。

窮則思變。由於當時經濟和科技的落後,在劈山導河時,林縣人民缺少測量工具。這時,有人提出用水盆來替代水平儀。可是現在的我們無法理解,認為十分不科學。但卻正是用這種如此簡陋的測量方法,卻成功地為修渠大軍打開瞭前進的道路。所有能自力更生的手段都是智慧的結晶。

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10萬人用10年,靠雙手造出第八大奇跡

在那個年代,婦女都能頂半邊天。如果你來到那時太行山的懸崖陡壁上,你就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女子坐在地上,用雙手將兩個樁固定在地面。而在她旁邊,是一群揮動著鐵錘的婦女。一錘又一錘,把樁釘入巖石中,也從此把紅旗渠釘入太行山的心臟。

提到修渠女性,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不懼犧牲,無私奉獻的女英雄-李改雲。如果你到過紅旗渠,在路過紅旗渠主幹渠平順縣東莊村段,你會發現一座橋,叫做“改雲橋”。而這座橋也是紅旗渠上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橋。贊頌的正是這位為瞭大我,犧牲小我的女英雄。

1942年,尚且年幼的李改雲跟隨傢人逃荒到瞭山西省靜樂縣,直到16歲的時候才回到傢鄉。心系人民,熱愛祖國的李改雲在16歲時就加入瞭共青團,23歲的時候加入黨組織。1960年2月引漳入林的計劃一經提出,為瞭給百姓幹出點實事,李改雲立即組織井灣村的200多名青壯年加入修渠大軍。

當時作為第一營婦女營長的李改雲,認為就算是女子也能在這次修渠工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於是她專門組建第一支女子修渠突擊隊——“劉胡蘭突擊隊“,並且主動擔任瞭突擊隊的隊長。這群姑娘們果然有著不輸於男子的氣概,她們甚至和男子比賽,看誰的挖渠速度更快。

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10萬人用10年,靠雙手造出第八大奇跡

於是,在這種充滿瞭良性競爭的風氣中,林縣人民幹勁十足。大傢在山澗懸崖上,一邊唱著山歌,一邊努力開鑿著山洞。

李改雲不僅在組織領導方面十分出色,其舍己為人的偉岸光輝更讓人動容。1960年2月18日,原本是和往常一樣平靜普通的日子,工人到點瞭準備收工休息吃飯,李改雲照例做好收尾工作,檢查安全措施。但是,當她走到一個工作面上時,卻察覺出瞭異樣。原來,懸崖上的某片區域十分松動,甚至有土塊不住地往下掉。

察覺到不對之後,李改雲當機立斷,馬上讓群眾趕緊撤離。在大部分人都安全離開以後,一個16歲女青年因為還在幹活沒註意到前方騷動。害怕松動的土塊會砸傷這個女孩的李改雲這個時候也顧不上自己瞭,一個箭步就把女孩推開,而自己卻不幸埋在瞭塌陷的土堆中。

所幸後來搶救及時,李改雲撿回瞭一條命,但其中也經歷瞭一番小小的波折。剛送往醫院的李改雲,因為右小腿被塌方造成瞭粉碎性骨折,血和泥早已和受傷的右腿黏在一起,而縣人民醫院的醫生給出的建議就是截肢。這對於才剛20出頭,處於花樣年華的女孩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

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10萬人用10年,靠雙手造出第八大奇跡

縣委書記楊貴當即就說不行,命是一定要救下的,但是腿也是萬萬不能截的。他說,怎麼能讓英雄流血還流淚呢?這句話一出,這位姑娘什麼委屈都沒有瞭,眼中滿是眼淚。在楊貴的堅持下,李改雲後來被送到河醫大附屬醫院接受更好的治療。最終,她的右腿沒有截肢,但落下瞭終身殘疾。但是,每每回憶起塌方的那一天,她卻微笑著說,她從不後悔,反而感到無比自豪,自己的生命從此與紅旗渠緊緊連在一起。

在修建紅旗渠時,青年洞的成功修建對於這項工程來說無疑是一個決定性的勝利。當時修渠大軍已經來到瞭狼牙山,望著陡峭無比的絕壁,沒有一個人心裡打起瞭退堂鼓,相反,他們用手中的鐵錘,一下又一下地砸在瞭堅硬無比的石英砂石上。一年以後,長達600米的隧道竟被他們打通瞭。而參與此次開鑿的正是縣中抽取出來的優秀青年,青年洞便由此得名。

1969年7月,這項歷時10年,靠著人民自發參與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此竣工。而這群頑強的人們在削平瞭1250座山頭,鑿通134個總長為48華裡的隧洞,架設瞭150座總長為13華裡的渡橋後,看著渠中湍湍不絕的水流,心頭滿是哽咽。

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10萬人用10年,靠雙手造出第八大奇跡

或許我們沒能見證傳說中的愚公移山,但是通過各類影片書籍,報道刊物,我們卻真正見識到瞭同樣如此神奇的 “人工天河”。愚公有子子孫孫無窮盡也,而林縣人民又何嘗不是呢?據統計,當年的修渠大軍人數大約有10萬,但是在這艱難的十年之間,前後已有30多萬人在接力修渠。有著無數的林縣人民,在背後默默支持著這項工程。這哪裡僅僅是一項水利工程啊?這分明是一種精神的傳遞。

這種精神就是每個河南林縣人民都銘記在心的紅旗渠精神。1994年,林縣這個地區早已改名為林州市,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也在2018年4月10日逝世,而如今的林州人也早已過上瞭不用再為水發愁的日子。但是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卻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宣揚與傳承。

如今的紅旗渠已經成為瞭一個紅色景點,每當遊客來到這裡,一輩又一輩的林縣人總會向他們提起當年的往事。思考紅旗渠精神給予我們的時代意義,不正是正處於脫貧攻堅中的中國人應該具備的敢想,敢信,敢拼,敢贏嗎?而唯有帶著劈山導河的勇氣和決心,才能修建起屬於我們的紅旗渠!

譽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10萬人用10年,靠雙手造出第八大奇跡

每次讀起艾青的那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時總會想起那些年,有那麼一群人,帶著對土地這份深沉的愛,義無反顧地紮進太行山,用自己的雙手活生生地創造出一個令世人都為之贊嘆的奇跡,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紅旗渠,看看那個時代他們的樣子。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