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資訊 4個月前 88166
73 0 0

1978年12月,經過長期的會談和磋商,美國政府最終同意“建交三原則”(與臺灣當局斷交、撤出臺海軍隊及設施和廢除美蔣條約)。於是,中美雙方在當月的16日同時發表《中美建交公報》,宣佈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且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作為兩個在意識形態、政治立場、宗教信仰和經濟文化都迥然不同的超級大國,中美之間長期都存在著隔閡,甚至是敵視。因此,這個建交公報令所有國傢都大跌眼鏡,引得全世界瞠目結舌。殊不知,在這背後卻蘊藏瞭兩國領導人無數的智慧和遠見,絕非一蹴而就。

本著實事求是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文史不假為您詳細講述那段不尋常的建交經歷。同時聲明,本文所有的插圖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圖;本文隻通過百傢號、頭條號和網易號這三個自媒體發表,謝絕任何形式的跨平臺轉載。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傢紛紛與我們建交,並且提供瞭多種多樣的支持和援助。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傢卻拒不承認我們,而且繼續扶持蔣傢勢力,更在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持續施壓。

在此背景下,我國政府推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明確宣佈將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的一邊。1950年2月14日,中蘇兩國簽訂瞭《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將這種並肩作戰的友誼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1953年3月5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突患腦溢血而過世,國傢進入到瞭“三駕馬車”時期。最終,赫魯曉夫先後擊敗瞭貝利亞和馬林科夫,成功出任瞭最高領導。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1956年2月,上臺不久的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突然作瞭一篇長達五個小時的“秘密報告”,以史無前例的嚴厲口吻批判瞭斯大林。同時,他還修改瞭馬列主義中“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有著不可調和矛盾”的論斷,提出瞭“和平共處”、“和平競賽”與“和平過渡”的口號,呈現出修正主義的危險態勢。

在赫魯曉夫的要求下,不僅蘇聯內部開始徹底批判斯大林,就連各社會主義國傢都被要求跟進。但是,中國卻沒有盲從,毛主席認為斯大林雖然存在著種種過錯,但歷史功績卻不能被完全抹殺,主張實事求是客觀評價。

由於這種“不配合”,赫魯曉夫開始在許多問題上都有意針對中國。1958年7月21日,他安排尤金作為特使訪華,第一次提出瞭“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的建議,因為侵害到主權完整而遭到瞭我國政府的拒絕。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1958年7月31日,依然不死心的赫魯曉夫親自訪問中國,當面向我國領導人提出瞭“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的建議。為瞭增加勝算,他還給予瞭一些小恩小惠,但因為事關國傢主權而再次遭到拒絕,中蘇之間出現瞭明顯的裂痕。

到瞭1959年6月,赫魯曉夫突然撕毀瞭所有的合約,不僅中斷向我國提供軍事援助和技術支持,而且還分批撤走瞭援華的蘇聯專傢。受此影響,中國的國民經濟計劃被徹底打亂,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都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勢。

1959年8月,印度的尼赫魯政府不僅在兩國邊界制造摩擦,而且還悍然出兵越境侵占我國領土,史稱“朗久事件”。對於這種明顯的軍事入侵,我國政府重申瞭自己的嚴正立場,但作為同盟國的蘇聯卻避重就輕,隻在公開聲明中表示瞭“遺憾”而已。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1960年2月,赫魯曉夫竟然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而執意訪問印度,堅持推行”拉印抗美牽華“的戰略。期間,他除瞭向對方提供經濟援助,還進行瞭大量的軍事援助,有意針對中國的意圖非常明顯。

1961年10月,赫魯曉夫再次通過決議,將斯大林的遺體從列寧墓中移出並且燒毀,這種行徑引起瞭偉人的強烈反感。從此以後,中蘇之間開始瞭公開的論戰,雙方矛盾已經公開化而不再遮遮掩掩。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在訪問印度尼西亞後前往黑海度假,竟然被勃列日涅夫、謝列斯特和沃羅諾夫等人通過政變推翻下臺。不過,新上臺的勃氏更加的激進,中蘇關系非但沒有好轉,反而進一步出現瞭惡化。

1969年3月,蘇聯邊防軍侵入我國的珍寶島,雙方的部隊都猛烈開火。最終,雖然我軍打退瞭蘇軍的入侵,這場局部戰爭也沒有擴大,但兩國之間徹底撕破臉皮,都在邊境地區積極陳兵備戰。

面對中蘇關系的持續緊張,我國開始逐漸調整中美關系,可謂是“東方不亮西方亮”。而且,面對勃列日涅夫的激進擴張之舉,美國也在美蘇爭霸中處於瞭守勢地位,同樣需要拉攏中國支持自己。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尼克松

1968年11月,尼克松擊敗漢弗萊成功當選為美國總統,迫切需要調整一系列的內政和外交政策。1969年1月20日,他在自己的就職演說中公開表示:

我們尋求一個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民族,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憤怒的孤立狀態中。

尼克松的發言雖然非常含蓄,但誰都看得出來為瞭改變美蘇爭霸的守勢,他必須放棄敵視中國的態度,必須重新評估中美兩國的關系。一個星期後,《人民日報》就全文刊登瞭這篇演講稿,也算是回應瞭他的訴求。

從此以後,尼克松的信心越來越大,還在與基辛格的談話中表示:“我們應該試探重新與中國人接觸的可能性”。為此,他在與法國總統戴高樂會面時第一次公開提及改善中美關系的意願,同時也希望能夠盡快結束越南戰爭。

從1969年8月開始,尼克松先後委托巴基斯坦總統阿尤佈·汗和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向中國政府傳話,明確表示願意緩和兩國關系。對於美國人拋來的橄欖枝,我國領導人也通過第三方予以瞭積極的回應,同意進行初步的接觸。

1971年初,日本即將舉辦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誠邀我國政府能夠派團參加。面對當時復雜的國際環境,很多人都提出瞭反對意見,最終由國傢領導人拍板才做出決定參賽。

在那年的日本世乒賽上,我國乒乓球隊發揮出色,一舉奪得全部七項賽事的四項冠軍,分別是女子單打、女子雙打、男女混雙和男子團體。而且,要不是莊則棟為瞭抵制柬埔寨朗諾集團的運動員而主動宣佈棄權,他的這枚男單金牌也是板上釘釘的。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在比賽期間,由於美國運動員格倫·科恩錯登大巴車還與莊則棟意外結識,二人互送禮物作為留念。以此為契機,中國乒乓球隊主動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從而拉開瞭“乒乓外交”的序幕。

通過“乒乓外交”,完全起到瞭“小球博大球”的目的,中美關系迅速升溫。1971年4月,就在美國乒乓球隊離開北京後不久,周總理就通過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向尼克松總統傳遞瞭信息,我國歡迎他本人或者特使前來訪問。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接到這份訪問邀請,尼克松顯得有些為難,雖然他迫切希望訪華,但當時面對的反對聲音也不小。在與自己的國傢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商量後,決定先派他去“打前站”。

1971年7月,基辛格訪問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宴會時突然以腹部疼痛為由回到自己的房間休息。然後,他在葉海亞·汗總統的安排下避開公眾視線,秘密登機飛往瞭北京。

7月9日12時左右,基辛格乘坐的飛機平穩降落在瞭北京南苑機場,從而開始瞭自己的中國之行。期間,他受到瞭我國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為日後的尼克松總統訪華鋪平瞭道路。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一直都被臺灣當局所霸占,我國一直都在積極要求恢復。很顯然,如果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國傢都投票反對,這一訴求永遠都難以達成。

如果此時向蘇聯打美國牌,向美國打蘇聯牌,雙方都會投鼠忌器。畢竟,誰也不願意中國倒向對方,這將極大地影響到美蘇爭霸的格局。1971年10月25日,隨著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召開,終於在第2758號決議中恢復瞭我國的一切權利。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飛抵北京,從而開始瞭破冰之旅。午宴過後,他在周總理的陪同下與偉人會面,原本十五分鐘的時間硬是拉長到瞭一個多小時,雙方都坦誠發表瞭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看法。

1972年2月28日,中美兩國經過反復的磋商和斟酌,終於在上海發表瞭一份聯合公報,向全世界宣佈兩國關系已經解凍。結束這為期7天的訪華之旅後,尼克松顯得信心滿滿,希望自己任期內就能實現兩國建交。

不過,意外卻發生瞭!

隨著“水門事件”被曝光,剛剛獲得連任的尼克松陷入泥潭中難以自拔,隻好在1974年8月8日晚黯然辭職。之後,副總統傑拉爾德· 福特繼任成為美國的第38任總統,延續瞭前任的對華政策。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1975年12月,福特總統接受邀請訪問瞭北京,還受到我國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雙方都有更進一步的意願。不過,他顯然隻是一個過渡者而已,完全沒有尼克松的深謀遠慮和膽量魄力,在對華關系上長期裹足不前。 一句話,雖然沒有明顯後退,可也沒有大幅前進!

1976年2月,尼克松以美國前總統的身份再次訪華,得到瞭我國政府的最高禮遇。由於周總理已經過世,主持日常工作的華國鋒親自出面接待他,還又一次得到瞭領袖的接見,彼此暢談瞭兩國的關系。

1977年1月20日,民主黨人卡特擊敗福特後入主白宮,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的第39任總統。為瞭在美蘇爭霸中贏得先機,他延續瞭尼克松的對華政策,而且希望取得重大突破。

1977年7月,鄧公以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身份全面恢復工作。復出不久,他就會見瞭到訪北京的美國國務卿萬斯,積極實現中美建交的問題。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不過,由於遭到國會的強大壓力,卡特一直不敢在臺灣問題上進行讓步,更不敢公開支持斷交、撤軍和廢約。即便是,在雙方就建交問題展開實質性談判後,依然在這個問題上舉步維艱。

從1978年初開始,到瞭1978年12月初,美國政府依然還在臺灣問題上顧慮重重。12月15日下午,鄧公親自出席瞭最後一次談判,擲地有聲地表示不能向臺灣出售武器。據當時在場的外交部翻譯施燕華這樣回憶:

他嚴厲批駁美方的觀點,指出如果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是發出瞭錯誤的信息。

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時整(華盛頓時間15日晚9時整),華國鋒主席和卡特總統同時簽署瞭《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即:《中美建交公報》,宣佈兩國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且建立外交關系。

1979年1月28日早上,鄧公率團前往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我國領導人第一次出訪美國。而且,當天還是農歷大年初一,他選在這樣的良辰吉日出訪,取意為“一年於始,萬象更新”。

除瞭為穩固建立不久的中美關系外,鄧公此行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為瞭越南問題交換意見。因為,這個鄰國在蘇聯支持下不斷生事,還入侵瞭柬埔寨並且引起南亞區域的動蕩,我國準備出兵“教訓”一下。

1979年1月29日,卡特總統在白宮外的草坪上舉行瞭隆重的歡迎儀式,作為第一次訪美的領導人,鄧公此次出訪引起瞭全世界的關註。同時,他本人也希望借此機會向全世界傳出開放和友好的聲音。

在肯尼迪藝術中心,卡特為鄧公精心準備瞭一場盛大的演出,最引人矚目的當屬由200名美國兒童用中文合唱的《我愛北京天安門》。等到演出結束後,他親切地抱著這些孩子們親吻和合影,氣氛非常熱烈而友好。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2月2日晚,鄧公前往德克薩斯州休斯頓騎術表演場觀看,還與當地的美國民眾進行瞭零距離接觸。當一名騎手策馬走近並把乳白色的牛仔帽遞出時,他毫不猶豫地戴在瞭自己的頭上,還頻頻揮帽向人群致意,展現出平易近人和開放友好的姿態。

2月3日,鄧公頭戴牛仔帽的大幅照片和電視鏡頭就通過媒體傳遍瞭全世界,徹底顛覆瞭世人對中國古板和守舊的傳統認知。此後,他在美國還掀起瞭一股“中國熱”,《時代》周刊更是以“鄧來瞭”為題這樣報道:

兩國社會制度不同不應妨礙彼此加強友好關系和合作,這種合作既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和穩定,特別是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穩定。

鄧公對美國的九天訪問,圓滿完成瞭各項任務和議題,對中美關系和國際格局都產生瞭積極和深遠的影響。難怪,他在事後會見美聯社駐北京記者時這樣表示:

從毛主席和周總理在世的時候,我們就下決心要同美國改善關系。這不是從策略上考慮的,而是從戰略上考慮的。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由於成功促成瞭中美建交和鄧公訪問,卡特總統在美國的民意支持率出現瞭大幅攀升,未來的選舉連任之路一片光明。可是,一場“伊朗人質事件”卻徹底改變瞭大選結果,他遺憾地將白宮拱手讓給瞭裡根。

卡特僅僅完成瞭一個總統任期,自然算不上是美國最成功和最受歡迎的總統。但是,他還是因為“中美建交”而載入瞭史冊,更得到瞭中國人民的認可。直到2018年12月,他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紀念兩國建交40周年時還這樣表示:

40年前,中國領導人鄧公和我協力促成兩國關系正常化,從而結束瞭持續30年的對立狀態。這一關系得以維系這麼多年,足以證明不同歷史、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的國傢能為更偉大的價值而攜手合作。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尼克松、卡特共同促成瞭1979年中美建交

隻不過,隨著美國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的刻意打壓和針對,如今的中美關系已經到瞭一個十字路頭。下一步究竟何去何從,讓我們拭目以待。@文史不假​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