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屋場”-張谷英村

資訊 4個月前 88166
37 0 0

文/陳先樞

張谷英鎮原為渭洞鄉,位於嶽陽縣東南部,嶽陽、平江兩縣交界處,東鄰月田鎮,西接步仙鎮,南抵汨羅市和平江縣,總面積177.34平方千米。2015年,饒村鄉合並於張谷英鎮,組成新的建制鎮,仍名“張谷英鎮”。鎮政府駐今渭洞社區。全鎮今轄渭洞社區和張谷英、天龍、大明山等13村。

民國時期該域為大峰鄉。1949年屬十二區渭洞、芭蕉等鄉,1956年撤區並鄉為大峰鄉。後經公社階段,1984年社改鄉。1995年,渭洞、芭蕉2鄉合並為張谷英鎮,以境內張谷英村著名古民居建築群而命名。新合並的建制鎮,以境內的一個村的村名來命名,是極為少見的。

鎮政府駐地渭洞,明、清時期即已形成集鎮。1949年後,區、鄉、社、鎮機關均駐此。2000年,鎮建成區面積近1平方千米,人口4550人。

張谷英鎮因張谷英村而聞名。張谷英村位於鎮區西北角的渭洞山區,是一處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古代建築群落,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它經過歷代的修建,至今已經繁衍瞭近30代,目前村裡有1732間大小房屋,居民2600多人,建築面積為50000多平方米,有“江南第一屋場”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第一屋場”-張谷英村

張谷英古建築群

據《張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元末人張谷英放棄指揮使軍職不做,從祖籍江西遷來此地。同來者另有劉萬輔、李千金2人。3人踏勘出“祿位高升”“四季發財”“人丁興旺”三塊風水寶地。劉、李挑選瞭前兩塊寶地,張谷英卻選擇後者興造住宅。“人丁興旺”寶地位於石橋沖、龍形山一帶。張谷英首建祖屋於石橋沖,明萬歷元年(1573)張谷英八世孫張思男於龍形山前新建西頭門和當大門;十世孫張拱凡、張良甫於清中葉增建東頭岸、鋪門口、石大門;十六世孫張雲浦、張力心於清末民初續建王傢塅、上新屋。至此,張谷英村建築群基本形成。歷經數百年滄桑,至今仍保有房屋1700多間,天井206個,巷道60多條,共居住600多戶。

張谷英村古建築群具有明、清時期古莊園建築風格。屋宇、簷廊相接,由東南向西北,達兩裡之寬。全村處於四面環山的谷地中,渭溪河水橫穿全村,稱“金帶環抱”,幕阜山餘脈的3座小山峰,像3片花瓣,簇擁著這片建築。屋場中間,有一座“龍形山”,大屋背依“龍身”,屋自“龍頭”處起,門前兩座八字形石橋墩,被稱為“龍須”。渭溪河上有石橋58座,而且橋形各異。這些石橋與沿溪而建的長廊和青石板路相聯結,通達各傢各戶,倍增江南水鄉的秀色。

“江南第一屋場”-張谷英村

張谷英村(喬育平攝)

張谷英大屋的建築特色耐人尋味:大屋的平面佈局為“豐”字形,巧妙利用橫向地形,南北進深,東西走向。縱向高堂庭院,一般有2至3個天井,4至6間堂屋,兩邊並列伸出三四道橫向分支。每進堂屋的屋頂,由4根大圓木支撐。各進堂屋之間,由天井、屏門、鼓壁隔開,但也可以根據需要打開屏門,將各個寬大的堂屋、天井連成一片。天井連天井,廳堂要堂,渾然一體,屋宇綿延,簷廓銜接,晴不曝日,雨不濕鞋,展現出我國傳統民間建築的特點和古樸的民俗風情。

建築群的窗戶一般不向外,而是向著天井部位,窗扇基本用鏤空花雕,既註意采光,又利於空氣流通。寒窗有冰凌窗、雪花窗、霜花窗三種。窗格扇下沿用平板飾以細膩雕刻,在窗戶三分之一下部配有窗欄板,方言叫“檻窗衣”,意為窗戶的衣裳,既可擋視線,又可擋風雨,同時不影響采光。梁托、梁架、鬥拱、簷條、月梁的構造和雕刻,既考慮美觀,又註重實用,對梁柱的重功能有增無損。廂房與主堂間的隔門屏風,可開可合的靈活方式既可體現小傢庭的個性發展,又可體現大傢族的互通有無。

“江南第一屋場”-張谷英村

民居天井大堂(喬育平攝)

走進張谷英古建築群,仿佛走進瞭一座民間木雕博物館。有人們喜聞樂見的八仙過海、老鼠娶親、二龍戲珠、四龍鬧海、四龍捧聖、丹鳳朝陽、孔子問禮、柳毅傳書、四郎探母、郭子儀祝壽、薑太公釣魚等民間故事;有向往美的連年有餘(魚)、龍鳳呈祥、八駿圖、福(蝠)祿(鹿)壽(南山)喜、竹報平安、搖錢樹、聚寶瓶、鯉魚跳龍門、麒麟送子、指日高升、壽山旭日、喜鵲噪梅、松鶴延年、金蝶戲瓜等吉祥圖案;有激勵後人的十年寒窗、聞雞起舞、歲寒三友等成語典故,以及“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孝悌乃傳傢根本,勤儉是經世文章”等警語對聯。

張谷英木雕采用鏤空雕刻、浮雕、淺雕、立體圓雕、鏤空貼花等多種藝術手段,刀法爽潔明快,雕刻細致入微。刻畫人物,動態傳神,造型稚拙、質樸,形體活躍、誇張。在構圖上,不同場景和人物的組合,註意虛實主次、節奏的處理,追求畫面的嚴謹與變化,構圖的飽滿與均衡。3680處木雕無一鐵釘,全用木榫拼接。

浮雕《八駿圖》構思奇妙,刀法老練細膩。綠草茵茵,小溪淙淙,柳絮飄飄。兩隻梅花鹿,口銜靈芝草;八匹膘肥體壯的駿馬,或悠閑吃草,或恣意嬉戲,或臥地休息,或回眸招侶;一隻小鳥在地上自由地覓食。生動地刻畫瞭一派“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古代和諧社會景象。

木雕的選材極為講究,多用柏、梓、椿、樟、黃楊、銀杏等樹種。為顯示木材品質高貴,均不加油漆。木材本色的柔和及木年輪紋的自然古樸,使這些雕刻雖歷六百年風霜,仍然光彩奪目。

“江南第一屋場”-張谷英村

張谷英村古民居(喬育平攝)

在傢族展廳,翻開張氏族譜傢訓“不求金玉富,但願子孫賢”“忠孝吾傢之寶,經史吾傢之田”等引人矚目。十七世祖錦山公70歲登上筆架山頂設館,栽桃育李,留下“故老猶傳教,書香繞筆峰”的絕唱。並作有長達7140字的《勸孝歌》,被後人視為傳傢之寶。歌中雲:

勸善書多皆切記,

我勸世人從孝起。

堂前父母大於天,

須知萬事孝為先。

錦山公之子張雲衢,歷任清桂陽縣訓導、益陽縣教諭,曾主講甘肅南華書院,賢才弟子如雲。張雲衡之子張渥潛於民國初在當大門設“筆山草堂”私塾,自號筆山主人,再度栽培弟子,曾自編數十萬字的《三餘教育類編》教材,內容新穎,深入淺出,文字簡練,廣為流傳,深受學生喜愛。

民俗展覽館位於畔溪長廊的一處較高的房屋裡,館內分年俗、婚俗、傢族、喪葬、耕讀五部分,從多方面介紹張谷英村的民俗風情,看上去是一卷明清風俗畫,一幀古韻全景圖。館內陳列有張谷英村古代生產生活用具,如紡車、織佈機、加工大米的土礱、石碾,木頭制的土榨油機,抗旱用的腳踏水車,古代人用的洞房用品等。還有烤火取暖用的石炭盆,盛水的石水缸,照明用的青油燈等1320多件老物件。雕花床有滴水床、關門床,椅有波紋椅、玫瑰椅、羅盤椅、太師椅等。集中體現瞭古村人春耕秋收,自給自足,怡然自樂的田園生活。

2003年,張谷英鎮張谷英村公佈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9年,張谷英鎮入選湖南省首批“十大特色文旅小鎮”。

版權聲明:88166 發表於 2024年5月15日 am3:45。
轉載請注明:“江南第一屋場”-張谷英村 | 88166 台灣網站導航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