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造紙與古代造紙的生產流程

資訊 4個月前 88166
50 0 0

無論是現在造紙還是古代造紙,基本都有四大工藝流程:1.原料;2制漿;3.抄造;4.烘幹;有關造紙更細節方面的內容見以下文章資料。美益合紙業專註包裝類紙張,是專業的牛皮紙供應商。

現在造紙與古代造紙的生產流程

現代造紙

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瞭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桿、稻桿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瞭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其中,唐朝利用竹子為原料制成的竹紙,標志著造紙技術取得瞭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唐時,在造紙過程中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生產各種各樣的工藝用紙奠定瞭技術基礎。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清代,中國生產的用紙,除瞭一般的紙張外,還有各種彩色的臘箋、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紙等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壁紙、花紙等。使紙張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現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制漿、調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

1. 制漿的過程 制漿為造紙的第一步,一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制

漿法、化學制漿法和半化學制漿法等三種。

2. 調制過程 紙料的調制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

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 一般常見的調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驟: a. 散漿 b.打漿 c.加膠與充填

3. .抄造過程 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幹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故一般常見之流程如下:(1)紙料的篩選 將調制過的紙料再稀釋成較低的濃度,並借著篩選設備,再次的篩除雜物及未解離纖維束,以保持品質及保護設備。 (2)網 部 使紙料從頭箱流出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料網上並均勻的分佈和交織。(3)壓榨部 將網面移開的濕紙引到一附有毛佈的二個滾轆間,藉滾轆的壓擠和毛佈的吸水作用,將濕紙作進一步的脫水,並使紙質較緊密,以改善紙面,增加強度。 (4)壓 光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 - 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幹燥。(5)卷 紙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 - 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幹燥。(6)裁切、選別 包裝:取前面已卷成筒狀的紙卷多支,用裁紙機裁成一張張的紙,再經人工或機械的選別,除有破損或污點的紙張,最後將每五百張包成一包,500張為一令。

造紙的工藝流程由如下幾個主要環節組成:

制漿段:原料選擇→蒸煮分離纖維→洗滌→漂白→洗滌篩選→濃縮或抄成漿片→儲存備用

抄紙段:散漿→除雜質→精漿→打漿→配制各種添加劑→紙料的混合→紙料的流送→頭箱→網部→壓榨部→幹燥部→表面施膠→幹燥→壓光→卷取成紙

塗佈段:塗佈原紙→塗佈機塗佈→幹燥→卷取→再卷→超級壓光

加工段:復卷→裁切平板(或卷筒)→分選包裝→入庫結束

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制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松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隻用於包裝。

隻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瞭蔡倫的改進,形成瞭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壯;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制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壯的濕紙;

第四是幹燥,即把濕紙曬趕或晾幹,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現在造紙與古代造紙的生產流程

古代造紙

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幹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傢。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瞭麻質纖維紙。質在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瞭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佈、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瞭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瞭紙的原料來源,降低瞭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瞭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瞭有利的條件。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後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佈、魚網以為紙。”後世遂尊他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瞭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瞭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瞭世 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版權聲明:88166 發表於 2024年5月15日 pm5:36。
轉載請注明:現在造紙與古代造紙的生產流程 | 88166 台灣網站導航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