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代州古城

資訊 4個月前 88166
28 0 0

潮新聞客戶端 黃嵐

晚潮|代州古城

在濛濛細雨中,我終於來到瞭心心念的代州古城。到瞭這裡才知道,這個“代縣”隻是當初漢時漢文帝劉恒代國的一個角落頭,並非代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改設郡縣,以郡統縣。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太原郡為其中之一,轄三十七縣,治所晉陽。代縣始建縣,名廣武縣,屬太原郡。我這次來代縣,是沖著代州古城來的,想當然地以為這古城就是劉恒的根據地。然而這是個美麗的錯誤。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劉邦在親征平定代地諸侯陳豨的叛亂後,冊立8歲的第四子劉恒為代王,都於晉陽(今山西太原),代縣時為廣武縣屬代國管轄。至隋開皇五年(585),設代州總管府,轄代州、忻州、蔚州、朔州四州。開皇十八年,以廣武縣名犯太子楊廣諱,改稱雁門縣。民國元年,廢代州,稱代縣,直屬山西省。

晚潮|代州古城

靖邊樓。

代州古城就在現在的代縣。許多人不明白,我為什麼要來看代州古城。印象中的代地,是邊塞之地。當年薄姬帶著劉恒來到代地,實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誰又能知道,被劉邦輕視的薄姬與她的兒子漢文帝,開啟“文景之治”,竟又讓漢傢王朝綿延幾百年。

的確,代縣是雁門關內最後的一座縣城。出瞭代縣就是塞外,當年的王昭君就是從這裡走出,通過雁門關,離開漢傢來到胡地成為匈奴單於的妻子,那時的胡地,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內蒙。我大膽猜測,王昭君為何有“落雁”這美稱,恐怕也是個美麗的錯誤,最有可能是從雁門關出而稱為“落雁門”而來。

晚潮|代州古城

代縣曾是個邊塞縣城,是重要的北陲政治要地、軍事強藩、商埠重鎮,具較高的歷史價值。而今代州古城所留古跡不多,城墻也沒瞭,除瞭文廟武廟外,就一座邊靖樓,讓人窺見曾經雄健的古城風貌。

邊靖樓在代州古城的中心區域,意為靖邊安民,建於明洪武年間,因其具有古代戍兵警民的作用,因此又稱“譙樓”與“鼓樓”。明成化年間毀於火災後重建,大致形成如今我們看到的規模。當地人多稱其為鼓樓,連小吃也是鼓樓附近的好吃。

晚潮|代州古城

登上靖邊樓,雨亦小瞭。望遠處,風雲翻滾。其樓高四十餘米,三層四簷,為磚木結構,巨木梁架,代縣縣城的建築不能高過靖邊樓,這樓顯得非常雄偉,高大。南面樓上懸有“聲聞四達”橫匾,尺寸很大,高3米、長9米,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山西分守雁平道湯豫誠所立,號稱亞洲第一木質巨匾。北面懸有“威鎮三關”“萬裡長城第一關”兩塊匾額。這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木質鼓樓,也是萬裡長城沿線最高大的樓式建築,被長城專傢羅哲文先生譽為“萬裡長城第一樓”。

樓中有一唐代石燈臺,曾有唐代銘文,即使在宋代被磨,仍依稀可見。腳下的青磚上刻著“官”字,可以想見當初建築的巨大費用與艱難。在這些千年歷史見證前,我們顯得多麼渺小。遂作一律《靖邊樓》以記錄這次登樓之感:

遙望風雲聚散流,雨中拾級靖邊樓。

狼煙燃起傳烽訊,虎旅練成驅敵酋。

威鎮三關聲四達,名垂八極譽千秋。

卻看燈塔唐時物,曾照疆場撼九州。

在樓中存有“代縣”介紹,靖邊樓與雁門關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是從北門上的雁門關。從代縣縣城過去要經過山路十八彎,一邊是山崖,一邊是懸崖,對面常常開過來裝煤的大卡車,讓人心理上有一種壓迫感。而這是已經修得很好的國道瞭,可想而知,以前道路是如何的險峻。

晚潮|代州古城

作者在雁門關。

雁門關,在山西忻州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趙武靈王時期,為抗擊邊境少數民族入侵,建立瞭雲中、雁門、代郡。後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李牧(?—前229年),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傢,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曾一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使得匈奴其後10餘年不敢侵趙。後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有“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

我們從後腰鋪驛站的遊客中心換乘景區車輛前往雁門關,迎面是毛主席題寫的“雁門關”三字,此是“名人壁”,有李牧、李廣等名將及王昭君和親等像。對面即楊傢將群像,西側是楊老令公為首的楊傢男將,東側是佘老太君為首的楊傢女將。母親和父親將這組花崗巖石雕細看一遍,與他們印象中的楊傢將故事一一對應,感嘆著說原來這裡就是他們主戰場,他們都曾在此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從各種小說戲曲中也能感受到千百年來人們對他們的崇敬與喜愛。隨後我們就到瞭明月樓,這也是進景區的檢票口。這是進入雁門關的第一道關卡,在古時邊疆關隘中常有明月樓,是人們借望月來思故鄉之意。

晚潮|代州古城晚潮|代州古城

父母在雁門關留影。

穿過民俗村與邊貿街,我們來到瞭北門——雁門關。雁門關有東、西二門,都是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雕嵌“天險”(東)、“地利”(西)二匾。北門未建樓頂,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嵌鑲磚刻對聯一副:“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父親在此門前留影,突然也有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豪情。

往前即南北方向的地利門,上建有寧邊樓,穿過此門,發現樓的另一邊掛著“雁門關”三字匾額,突然有種穿越歷史之感。為瞭增加來犯敵人的難度,關前道路特意做成斜坡。我們走上城樓,攀登西側的長城。這裡的長城始建於秦始皇時,最後是明長城,待清兵入關,長城也失去瞭此前的防禦意義。眺望眼前的長城,蜿蜒在群山之上,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前方(天險門東)有高聳的雁塔,城墻開闊,長城一般平均高約7、8米,底部厚約6、7米,墻頂寬約4、5米。腳下的城磚有被踩踏磨損的痕跡,前方的長城上白雲飄浮,人們三三兩兩隨意攀登,欣賞著長城的雄偉與古樸。

晚潮|代州古城

下得城墻,我們繼續向前,來到東門天險門參觀。上有雁樓,坐西朝東,這上邊懸著“中華第一關”的橫匾,此處關道山路彎曲傾斜,地勢險要,入關非常困難,當得起第一關的美譽。

紀念李牧的靖邊寺就在東門外。1937年日軍入侵時該寺被毀,復建後名為鎮邊祠,成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貴、楊傢將等西周至明代2600多年間守關名將的展覽館。鎮邊祠武安堂內供奉的主像就是被譽為“守關第一名將”李牧。而偃公堂內供奉的是鎮守雁門關最早的大將——姬幸(號偃),他是西周文王第四十七子,武王之弟,因其鎮守雁門有功,周成王賜其叔姬偃為“幸”姓,史稱偃公,其後裔子孫世襲父職四代,從而成為全球幸氏之祖。

晚潮|代州古城

回來時,女兒覺得沒有去長城的烽火臺有點可惜,為不留遺憾,她一個人去攀登瞭長城垛口及烽火臺。

想到瞭唐代詩人李賀的一首《雁門太守行》,寫得豪情萬丈: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特別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兩句,站在長城上,似乎看到瞭雖然敵人如黑雲壓城,但戰士們的甲胄在陽光下泛著金光的樣子,毫無懼色。中華民族在一次次的血與火的考驗中,融合吸收,幾千年來一次次地蛻變著,越來越強。

回來再次經過地利門(雁門關),看到關前的一匹馬孤獨地站在那裡,默不作聲。

“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88166 發表於 2024年5月18日 am4:24。
轉載請注明:晚潮|代州古城 | 88166 台灣網站導航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