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為何被稱為“第八大奇跡”,源於這三個特點

資訊 4個月前 88166
26 0 0

1974年3月29日,陜西省西安市臨潼縣西楊村的農民在打井時挖出瞭秦俑的陶片,從此,這裡便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在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秦俑坑的發現堪稱第八大奇跡。”

如果把兵馬俑和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放在一起,可能看不出兵馬俑在藝術方面的形態多變,其實,兵馬俑是勝在“奇”上。

為什麼說兵馬俑是個奇跡?兵馬俑博物館老館長袁仲一先生認為,兵馬俑主要有三個特點:大、多、真。

兵馬俑為何被稱為“第八大奇跡”,源於這三個特點

“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

大就是陶俑像真人真馬一樣大小

過去人們在博物館裡經常看到的一些陶俑都比較小,一般隻有二三十厘米,最多也就六七十厘米。而兵馬俑和真人一樣大小,在感官上超過瞭人們的想象。

多就是兵馬俑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使人的感官發生整體變化

它會自然地產生一種力量和藝術上的宏偉感。兵馬俑一、二、三號坑出土的秦俑達到8000多件,僅一號坑就有6000多件,氣勢磅礴,鄧小平當年看到後一直感嘆“不得瞭,不得瞭!”

真就是兵馬俑都是一個個雕出來的,而不是用模子做出來的,參加雕塑的人很多

兵馬俑為何被稱為“第八大奇跡”,源於這三個特點

兵馬俑讓人嘆為觀止的地方在於千人千面

據初步統計,發掘和修復過程中,發現制作者的名字有87個,這些人都是老師傅瞭,下面還有一些徒弟,根據推算,一個老師傅帶著10個徒弟,就是870個人。照此推理至少有上千人參與瞭這項宏偉的工程,在中外雕塑藝術史上都堪稱奇跡。

由於制作者繁多,一個人一種風格,有來自宮廷的工匠,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匠。一般人看兵馬俑覺得都差不多,但專傢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麼人做的。如宮廷工匠制作的作品從形象來說都是將軍、力士,非常英武,而來自民間的工匠制作的風格比較清新活潑,高矮胖瘦都有,這和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從整體看,宮廷工匠的技藝水平高一些,比較熟練一些;民間工匠水平有高有低,這主要體現在身體的比例上,比如胳膊的長短不一,手的大小不同。另外從面部表情上也可以看出水平的高低。

兵馬俑為何被稱為“第八大奇跡”,源於這三個特點

跪射俑

正因為以上三個非同凡響的特點,希拉克提出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觀點,很快便被全世界的人接受瞭。

當然,出土文物在證實一些史實的同時,也同樣給專傢學者帶來更多的問題,兵馬俑由於其特殊時代、背景和出土量之大,它制造出的未解之謎也遠遠多於任何出土文物。這些謎團涉及政治、社會、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

過去認為中國的雕塑藝術是在南北朝時佛教傳入中國後才真正發展起來的,兵馬俑被發現以後,可以看出中國的雕塑藝術遠在秦代就已經達到瞭很高的水平。

兵馬俑為何被稱為“第八大奇跡”,源於這三個特點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先看兵馬俑,再去紫禁城

古代民間雕塑有六法:堆、塑、捏、貼、畫、刻,兵馬俑上都有。另外從雕塑風格上看,秦俑的雕塑藝術與西方有所不同,西方具有事無巨細的寫實特點,秦俑不是這樣,它雖然也寫實,但因為是大規模需求而顯出繁簡相稱、有所取舍的特點。

兵馬俑一號坑是以車兵和步兵聯合編隊的方陣,東端三列為前鋒,西端一列面向西為兵衛,兩邊各一列分別面向南北,為左右翼,中間面東的武士俑和車馬為其主體部隊。

兵馬俑為何被稱為“第八大奇跡”,源於這三個特點

兵馬俑青銅劍在出土時都非常鋒利,基本上光亮如新,有的根本沒有生銹,制作得也非常規整。經過現代科學方法檢測分析,這些青銅劍表面塗有一層厚約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鉻2%。這一發現立即震驚瞭世界,因為大傢普遍以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是近代才有的先進工藝。據說德國是在1937年、美國是在1950年才先後發明並申請這項專利的,而且這種工藝隻有在一套比較復雜的設備和工藝流程下才能實現。而中國早在秦代時就已具備瞭如此高超的鑄造水平,真是不可思議!

兵馬俑為何被稱為“第八大奇跡”,源於這三個特點

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非常鋒利的青銅劍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這些青銅劍的韌性異常驚人。其中有一把劍被一具重150千克的陶俑壓彎瞭,彎曲度超過45度。當陶俑被移開的一瞬間,奇跡發生瞭,青銅劍反彈平直,自然還原。這精湛的鑄劍技藝令人瞠目結舌,但至今仍不知是怎樣鑄造出來的。

另外,1980年出土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的銅車馬也堪稱奇跡。車共兩乘,經復原大小約為真車、真馬的二分之一。

兵馬俑為何被稱為“第八大奇跡”,源於這三個特點

一號銅車馬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126厘米,進深70厘米,呈橫長方形,有圓形車蓋,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銅禦官俑。

二號銅車馬是西馬鞍車(即坐乘的車),車馬全長317厘米,高106.2厘米,為凸字形,分前、後二室,其間以車相隔,車輿上宥穹窿形的橢圓形蓋子,車廂分前後兩部分,右、右、前3面各有一窗,後有門,門窗可靈活啟閉,前室為馭手所居,內跽坐一禦官俑,後室為主人所居,車輿內外繪有變形夔龍紋、夔鳳紋、流裝紋及各種幾何形圖案花紋。

兵馬俑為何被稱為“第八大奇跡”,源於這三個特點

修復後的一號(上)和二號通車馬(右)

二車皆雙輪、單轅,由四馬駕車,車上各有一名馭手,銅禦官俑戴冠佩劍坐於前室,挽具齊全,有的用金、銀裝飾。車通體彩繪有卷雲紋、雲氣紋和幾何紋圖案,車、馬、俑部件均由鑄造成型,得經多種工藝加工和組合,其飾件的金銀細作工藝十分精湛。

銅車馬結構完整,裝飾華麗,是研究秦代輿服制度、單轅車系駕方法和冶金鑄造技術的重要實物。被譽為“青銅之冠”的銅車馬讓人們一睹始皇帝鑾駕的非凡風采,根據出土地點和車輛造型分析,這可能是秦始皇後妃所乘之車。專傢們認為,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制車馬,對研究我國秦代冶煉與機械制造技術、車輛結構等具有極重要的歷史價值。

兵馬俑為何被稱為“第八大奇跡”,源於這三個特點

兵馬俑的制作也頗令人費解,比如說,這麼大的體塊是如何制作出來的?現在制作都要先分節制作,燒出來之後再組合到一起。而那時候是整個燒出來的,有兩個問題不好掌握:泥巴從濕到幹的收縮比怎麼掌握?燒制過程中軟化到硬結的收縮比例怎麼掌握?而且,兵馬俑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薄厚同時放到窯裡燒,怎麼掌握火候?還有泥巴摻和石英砂的比例怎麼掌握?諸如此類的技術問題,在當時都是怎麼解決的?至今依然沒有答案。

版權聲明:88166 發表於 2024年5月21日 am3:03。
轉載請注明:兵馬俑為何被稱為“第八大奇跡”,源於這三個特點 | 88166 台灣網站導航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