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社會人”?用這三大視界就可以立體解釋

資訊 4個月前 88166
34 0 0

綜合前輩們的思想和一些現實的生活感悟,我覺得可以用“三大視界”來理解人。人是復雜的,因為有很多簡單的因素共存於一身:

一是簡單的因素組合到一起以後,容易讓人迷失本末

二是由簡單的因素不斷的深入挖掘,可以衍生出很多復雜的東西——這也是三大視界嘗試探索的兩個(潛在)理論方向,即從最簡單的東西開始,進行組合和深度的挖掘。

什麼是“社會人”?用這三大視界就可以立體解釋

一、首先是“人本視界”。有兩個基本的理論假設,用於定義人本視界的基礎:

①人是獨立和完整的普通個體,具備“自我適應和完善的能力”;

②社會是“以人為中心”來構成的,並且將人作為主要的“社會基因”來源(基因的說法借用瞭生物學上的概念)。

社會基因大致有三方面來源,即“人本的、社會的、積淀的”。這裡的積淀,表達的是社會“歷史過往“的一種共同成果;特殊的是,它並不是歷史的社會總和,而是一種“存在—影響”部分的定義

什麼是“社會人”?用這三大視界就可以立體解釋

關於“人本的”社會基因,例如人的基本社會需求、成長教育和工作等。與人的社會基因對應,社會有相應的功能和服務配置;也就是說,可以根據人的社會基因,去尋找相應的社會存在。這是一個廣闊的研究前景。

即使在學術上有些爭議,但是人本視界的這兩個基本假設是具備充分的事實客觀性的。

同時,這兩點可以作為現今一些“人本主義”思想的探討基礎,和對很多的社會問題展開思考:比如關於“人道主義”、“相對自由”、“人權”和其他關於人的一些倡導等——它們在現今社會的狀態,這些倡導的本義,或被附加瞭什麼東西?這是一種有趣的嘗試。

什麼是“社會人”?用這三大視界就可以立體解釋

二、第二個視界可以追溯到“易經”的思維,是為“自然本”視界,有兩個理論基礎:

①自然和社會是交融共通的;

②人對自然有必然的順承和保持的職責。

二者一脈相承,不能分開單獨去理解。有趣的是,這兩點同時在老子和莊子的思想裡得到表達和運用,並為世人所重視。

近年來,對自然本視界下的一些社會問題的思考,已經成為瞭社會學的一個重要領域,諸如:自然環境的困境甚至災難,相關的技術轉讓與合作,人對自然生存狀態的回歸等。

什麼是“社會人”?用這三大視界就可以立體解釋

三、接下來是“反向規定”視界,這是我們現代人相互接觸和瞭解主要采用的理解視界——同樣的,我們自己也嘗試著符合這一視界下產生的“價值”判斷

“反向規定”將社會人定義為所有“外加的”社會屬性的集合。需要註意的是,這些外加的社會屬性並不(主要)包含“具備個性特點的本質意義”:

如“文憑”對應的學力的認知,“名人”的社會影響力的領域限制性,“富有”對應的物質支配力等。換句話說,反向規定視界裡的很多理解隻是停留在“外加的”共性上,而不是針對個體的社會屬性所具備的“差異”特性

什麼是“社會人”?用這三大視界就可以立體解釋

因此,采用“反向規定”視界來理解人的社會屬性的共性方面,即針對某一個或多個“共同的”社會屬性進行,是較有優勢的。

但是采用反向規定視界的社會理解,包括對社會人的理解,在涉及個性的社會屬性時,往往是有所出入甚至愚昧可笑

其一,社會個性的存在是社會共性的基礎,這也是“社會統計”的理論基礎,忽略瞭這一基礎,共性的結論就是脆弱的;

其二,我們在現實的社會實踐中對社會人的理解,更重要的應當關註人的個性因素。

最後,可以把三大視界簡略的關聯為下圖:

什麼是“社會人”?用這三大視界就可以立體解釋

總的來看,“人本視界”將人的主導地位突顯,放大和強化人的主觀能動和作用可能;自然本視界關註人與社會的自然生存姿態,強調一種依附的平衡;反向規定視界主要針對某些外在的社會屬性展開,是社會學應用不可或缺的一塊。

文:何為貴,《人與社會》連載第四

版權聲明:88166 發表於 2024年5月21日 pm7:42。
轉載請注明:什麼是“社會人”?用這三大視界就可以立體解釋 | 88166 台灣網站導航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