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

資訊 4個月前 88166
41 0 0

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因此看到一個個漢字,是無法知道其讀音的。認讀漢字,必須依靠字形符號以外的註音手段,尋求一套註音工具。古代創造瞭“直音”和“反切”兩種註音方法。這兩種傳統的方法都是以字註字,不適合初學漢字和識字不多的人運用。

1913年的讀音統一會制定瞭一套“註音字母”,亦稱“國音字母”,是中國第一套為漢字註音和推行漢語標準音的拼音字母,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佈,共計字母39個,1919年增加一個字母,總計數40個。1930年,國民政府曾把註音字母改名為註音符號。註音字母用專門的符號給漢字註音,比直音和反切有很大進步,但也存在一些缺點,不是理想的拼音工具。從符號設計來看,也不符合國際習慣。因此,我們需要設計一套更為理想的註音工具。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的領導下,周有光等幾位語言專傢經過長期的研究探索,不斷地總結歷史經驗。到20世紀中期,終於創制出一套既實用有效又能與國際接軌的註音工具——采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來註音的《漢語拼音方案》。此方案經過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1958年2月11日正式公佈並實施。

《漢語拼音方案》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拉丁化。拉丁字母是世界上通用范圍最廣的字母,漢語拼音采用拉丁字母便於與國際接軌,確立國際標準,成為中外文化交流、商貿合作的橋梁,為漢語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開拓瞭寬廣的通道。

二是音素化。《漢語拼音方案》字母表所列的26個字母代表語音的音素,用它們來拼音,運用起來既精確又靈活,而且拼寫時便於變化,學習方便。

三是口語化。此方案拼寫的是全國普遍通行的漢語普通話。當《漢語拼音方案》擬定後,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作出如下決定:《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應該首先在師范院校、中小學進行教學,同時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並且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完善方案。

60多年來,漢語拼音不僅有助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漢語的能力和速度,在社會上推廣普通話,而且有助於在計算機上輸入漢字,以及外國人學漢語。可見,漢語拼音在提高國民的漢語水平和加強國際交流方面,起瞭莫大的作用。

(作者龐兆麟 系上海大學副教授)

版權聲明:88166 發表於 2024年5月22日 am1:48。
轉載請注明: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 | 88166 台灣網站導航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